贞观十五年正月,长安的雪还没化。
一支绵延十里的队伍从朱雀门出发,领头的鎏金马车里,坐着 16 岁的文成公主。车帘被风吹起一角,她望着远处的大雁塔,手里攥着母亲给的平安符 —— 此去吐蕃,山高水远,归期难料。
世人只记得她是 “和亲的使者”,记得她带来了唐蕃和平,却少有人知道:松赞干布死后,她在高原孤守三十年,用半生撑起了两族交融的桥梁;更少有人知道,她 55 岁离世时,吐蕃百姓用最隆重的方式,把她尊为 “甲木萨”(汉地女神)。
一、长安到逻些:一场用智慧换来的和亲
文成公主不是唐太宗的亲女儿,是他为和亲特意册封的宗室女。
在此之前,松赞干布已求过一次亲。贞观八年,他派使者禄东赞带着黄金五千两、珍宝百件赴长安,却被唐太宗婉拒 —— 当时唐朝看不起高原上的吐蕃,觉得没必要联姻。
展开剩余90%松赞干布咽不下这口气。他认定是吐谷浑王在中间挑拨,当即率军攻打吐谷浑,又挥师南下,围住了唐朝的松州(今四川松潘)。《新唐书》记载,吐蕃士兵在城下喊:“天子不嫁公主,我且深入!”
唐太宗这才正视这个高原王国,派侯君集率军反击。双方打了几仗,互有胜负。松赞干布见唐朝不好惹,主动撤兵,再派禄东赞赴长安,这次带的礼物多了三倍,态度也更谦卑。
禄东赞是个聪明人。唐太宗考他 “九曲明珠穿线”“辨认百马母子” 等难题,他都轻松破解。《旧唐书》里说,唐太宗 “嘉其机敏”,又觉得吐蕃实力不俗,便同意了和亲 —— 既安抚邻国,又能借文成公主传播中原文化。
出发前,唐太宗给了她丰厚的嫁妆:不仅有金银绸缎,还有 360 卷佛经、60 种工艺典籍、100 多种医书,甚至连小麦、青稞的种子都带上了。随行的还有 200 多名工匠、农技人员和宫女,俨然一支 “文化使团”。
文成公主知道,自己带的不是嫁妆,是两族和平的希望。她特意让工匠把农技图谱刻在木板上,怕路上受潮损坏;又让医官把常见病的药方编成口诀,方便日后教给吐蕃人。
这支队伍走了整整半年。过日月山时,她把唐朝的丝绸、谷物种子撒在路边,说:“愿这里的百姓也能穿上好衣、吃上饱饭。” 到柏海(今青海扎陵湖)时,松赞干布早已带着仪仗在此等候,他特意换上唐朝的丝绸衣服,亲自为文成公主牵马。
《吐蕃王朝世系明鉴》记载,松赞干布见到文成公主时说:“我父祖没有和上国通婚的先例,今天我能娶到大唐公主,一定要为你建一座宏伟的宫殿,让后世记住这份情谊。” 后来,这座宫殿成了布达拉宫的雏形。
二、逻些城里的 “唐风吹”:她把中原技术种进高原
刚到逻些(今拉萨)时,文成公主很不适应。
高原缺氧,她常常头痛;吐蕃人吃生肉、喝青稞酒,她肠胃难消;语言不通,只能靠翻译交流。但她没抱怨,反而主动学吐蕃话,学穿吐蕃服饰 —— 她知道,要融入这里,才能做好桥梁。
松赞干布很敬重她。每次议事,都会让她坐在身边;她提的建议,他几乎都会采纳。
最先推广的是农业技术。吐蕃人原本靠天吃饭,青稞种下去就不管了,产量很低。文成公主让随行的农技人员,教他们翻土、施肥、除草,还带来了曲辕犁 —— 这种唐朝的农具比吐蕃的木犁省力,深耕效果更好。
有个叫达瓦的吐蕃老农,一开始不相信:“我们种了几百年青稞,还用外人教?” 文成公主听说后,亲自到他的地里,让工匠演示曲辕犁的用法。秋天收获时,达瓦的青稞产量比往年多了一倍,他拉着文成公主的手说:“公主是菩萨派来的!”
后来,松赞干布专门下旨,在逻些周围开辟了八块 “试验田”,推广文成公主带来的作物种子。除了青稞,还种上了小麦、豌豆,甚至有了蔬菜 —— 以前吐蕃人很少吃菜,文成公主教他们种萝卜、白菜,还教他们腌制咸菜,补充维生素。
纺织技术的传播更让吐蕃百姓受益。以前吐蕃人穿的是粗糙的羊毛衣,冬天不保暖,夏天闷热。文成公主带来的蚕种和织机,在逻些建起了第一个丝织作坊。她亲自教宫女织锦,再让宫女教吐蕃妇女。
有个叫卓玛的姑娘,学了三个月就织出了带有唐式花纹的羊毛毯。松赞干布见了很喜欢,把这种毯子定为 “贡品”,后来还传到了唐朝。《册府元龟》记载,唐玄宗时,吐蕃使者曾送过 “金线织成的蕃锦”,上面的花纹就是文成公主当年教的样式。
医疗方面,文成公主带来的《医学大全》《四部医典》成了吐蕃医学的基础。她让随行的医官在逻些建了 “医馆”,免费给百姓看病。有一年,逻些流行瘟疫,医官们用唐朝的药方,煮了大锅汤药分给百姓,很快控制了疫情。
吐蕃人以前信苯教,生病就靠巫师跳神。自从文成公主带来了医术,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 “汉地的学问”。松赞干布甚至让贵族子弟跟着医官学医术,还把医书翻译成吐蕃文,刻在石碑上,供后人学习。
三、松赞干布死后:三十年孤守,她成了 “甲木萨”
贞观二十三年,唐太宗去世。消息传到吐蕃,松赞干布派使者赴长安吊唁,还上书新即位的唐高宗:“天子初即位,若臣下有不忠者,当发兵赴国讨除之。” 态度恭敬,可见文成公主带来的信任还在。
可谁也没想到,永徽元年(650 年),松赞干布突然病逝,年仅 34 岁。
消息传来时,文成公主正在教妇女织锦。她手里的梭子掉在地上,半天没回过神。当时她才 25 岁,没有子嗣,在吐蕃无依无靠。
唐高宗得知后,派使者去吐蕃,想接她回长安。随行的宫女也劝她:“公主,我们回唐朝吧,这里不是久留之地。”
文成公主却摇了摇头。她想起松赞干布临终前的话:“你是唐蕃的纽带,若你走了,这纽带就断了。” 她还想起那些靠中原技术过上好日子的吐蕃百姓 —— 达瓦的地里还种着她带来的青稞,卓玛的女儿也开始学织布,医馆里的医官还在给人看病。
她决定留下。
可留下的日子并不好过。松赞干布死后,吐蕃大权落到了大相禄东赞手里。禄东赞虽敬重文成公主,却也提防她 “偏向唐朝”。有一次,唐朝使者带来丝绸,禄东赞特意派人盯着,怕她私藏 “不该有的东西”。
更难的是文化冲突。苯教势力趁机抬头,他们反对文成公主推广佛教,说她 “带来的是外来的神,会惹怒高原的神灵”。有一次,大昭寺的建设遇到困难,苯教巫师散布谣言,说 “建寺会让吐蕃遭灾”,工匠们都不敢动工。
文成公主亲自去工地,对着工匠们说:“佛是教人向善的,和你们信奉的山神不冲突。若真有灾祸,我一人承担。” 她还让随行的僧人给工匠们讲佛经故事,打消他们的顾虑。
为了建大昭寺,她还想出了 “山羊驮土” 的办法。逻些的土壤贫瘠,建寺需要大量好土,她让工匠们用山羊驮着袋子,去几十里外的河谷运土。现在拉萨还有 “山羊驮土” 的传说,大昭寺门口的石墙上,还刻着山羊的图案。
除了建寺,她还坚持推广中原文化。松赞干布在世时,曾让她教贵族子弟学汉字。她留下后,把这件事做得更扎实 —— 她让人在逻些建了 “学馆”,编写汉藏对照的课本,甚至亲自给孩子们上课。
有个叫论钦陵的贵族子弟,后来成了吐蕃名将。他在回忆录里写:“我小时候跟着公主学‘天’‘地’‘人’的汉字,公主说‘天地之间,人为贵’,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。”
晚年的文成公主,住在逻些城外的一座小庄园里。庄园里种着她从长安带来的柳树,后来被称为 “唐柳”。她常常坐在柳树下,看着工匠们教吐蕃人织布,看着孩子们在学馆里读书,脸上会露出笑容。
只是到了晚上,她会拿出母亲给的平安符,对着长安的方向发呆。随行的老宫女说,她有时候会哼起长安的小调,哼着哼着就哭了 —— 她想家,却不能回。
四、55 岁离世:吐蕃的葬礼,大唐的哀悼
永隆元年(680 年),文成公主病倒了。
她得的是高原常见的肺病,咳嗽不止,连下床都困难。吐蕃赞普(当时是芒松芒赞)派了最好的医官来看她,可医官们翻遍了她带来的医书,也没能治好她的病。
临终前,她把随行的工匠后代叫到身边,叮嘱他们:“我走后,你们要接着教吐蕃人技艺,别断了唐蕃的情分。” 她还让使者给唐朝带信,说 “此生不能再回长安,愿陛下保重,愿唐蕃永远和平”。
这年冬天,55 岁的文成公主在庄园里离世。
消息传到逻些,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,哭声传遍了整个城市。达瓦带着村里的人,扛着青稞、酥油来到庄园,说要 “给公主做最后一顿饭”;卓玛和妇女们,连夜织了最好的羊毛毯,盖在文成公主的遗体上。
吐蕃赞普决定,用汉藏结合的方式给她办葬礼:既按唐朝的习俗,在灵前摆上她带来的佛经、医书;又按吐蕃的习俗,让喇嘛诵经,祈求她转世。《敦煌吐蕃文献》记载,葬礼持续了七天,每天都有百姓来祭拜,连苯教的巫师都来了 —— 他们虽然反对过她,却敬佩她的善良。
消息传到长安,唐高宗也很悲痛。他下旨,在长安的宗庙里为文成公主立牌位,还派使者赴吐蕃吊唁。使者回来后说,吐蕃百姓把文成公主尊为 “甲木萨”,说她是 “从汉地来的女神,救了高原的人”。
文成公主虽然走了,但她留下的影响从未消失。
她带来的农技,让吐蕃的粮食产量翻了倍,百姓不再挨饿;她带来的纺织技术,让吐蕃有了自己的丝织品,不用再依赖唐朝进口;她推广的佛教,和吐蕃本土文化融合,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;她教的汉字,为后来吐蕃文字的创制提供了借鉴 —— 松赞干布后来命人参照汉字,创造了吐蕃文,让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。
更重要的是,她用半生坚守,换来了唐蕃几十年的和平。从她和亲到她离世,唐蕃之间几乎没有大规模战争;她死后,金城公主再嫁吐蕃,延续了这份和平。直到唐穆宗时,唐蕃会盟碑上还刻着:“舅甥二主,商议社稷如一,结立大和盟约,永无渝替。”
五、永恒的 “甲木萨”:从唐朝到现在,她从未被忘记
现在去拉萨,还能看到文成公主的痕迹。
大昭寺里,她带来的释迦牟尼 12 岁等身像,至今被信徒们供奉着;布达拉宫的壁画上,画着她和亲的场景,画着她教吐蕃人技艺的画面;逻些城外的 “唐柳”,虽历经千年,仍枝繁叶茂 —— 百姓们说,这是文成公主的灵魂,永远守护着高原。
藏族学者根敦群培在《白史》里评价她:“文成公主不是征服者,是传播者。她带来的不是武力,是文明。她让汉藏两族,从陌生到熟悉,从对立到交融。”
每年藏历四月,拉萨都会举行 “萨噶达瓦节”,其中一项重要活动,就是百姓们捧着哈达,沿着文成公主当年的路线走一段 —— 这是为了纪念她,纪念那个从长安来的公主,用半生孤守,换来了两族的千年情谊。
世人只知她 “和亲有功”,却不知她在松赞干布死后的三十年里,如何在孤独与困境中坚守;只知她 “带来了文明”,却不知她为此放弃了长安的繁华,放弃了回家的机会。
她不是天生的 “女神”,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。她有过思念,有过委屈,有过害怕,却凭着一份责任,一份善良,在高原上活成了永恒。
就像那棵 “唐柳”,扎根高原,枝繁叶茂,把两族交融的故事,讲了一代又一代。
发布于:安徽省股票杠杆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