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案例背景】
案例一:被“零门槛贷款”套牢的工薪族
2024年6月,茂名市民张先生收到一条短信,称“无需征信、3分钟极速放款”,并附上某贷款APP下载链接。急于资金周转的他点击链接后,按提示填写了身份证、银行卡信息,并缴纳了“保证金”。然而,系统却显示“账户冻结”,需再支付1万元解冻金。张先生意识到异常,但对方已失联,最终损失共计5000元。
案例二:冒充“贷款客服”的精准诈骗
2025年3月,某公司财务人员李女士接到自称“某某银行贷款专员”的电话,对方准确报出其姓名、贷款需求,并称“需验证还款能力”。李女士按指示操作网银,将5万元转入“验证账户”,后发现该账户实为诈骗分子控制,资金瞬间被转走。
【案例分析——互联网贷款与电信诈骗的“双重套路”】
1、信息泄露成导火索
非法平台或诈骗分子通过购买、爬虫等手段获取用户信息,精准实施“钓鱼”,如案例二中利用公司财务人员身份实施诈骗。
2、“低门槛”诱饵背后暗藏杀机
互联网贷款乱象中,虚假平台常以“零利息”“秒批”为噱头,实则通过保证金、解冻金等名目骗取资金,甚至诱导用户陷入高利贷陷阱。
3、技术伪装加剧风险
诈骗分子利用改号软件、虚拟网址等技术伪造正规平台界面,普通用户难以辨别真伪,如案例一中伪造的APP界面极具迷惑性。
【风险提示——三招筑牢安全防线】
1、核实资质,拒绝“陌生链接”
办理贷款务必通过银行、持牌金融机构等正规渠道,不点击短信、社交软件中的“贷款广告”。
2、保护个人信息,不轻易转账
切勿向他人泄露身份证、银行卡密码,任何要求提前转账的“贷款”均涉嫌诈骗。
3、及时报警,保留证据
若遭遇诈骗,立即冻结账户并报警,同时保存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证据。
【结语】
反诈防骗,重在行动!平安产险茂名中心支公司提醒广大消费者,应选择正规渠道,警惕“高息陷阱”,让每一分钱都安全流转,您的每一次谨慎操作,都是对幸福生活的坚定守护——平安同行,安全常在!
股票杠杆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